首先要有壹個觀念,那就是我們原本是佛,原本具足定力,現在要做的僅僅只是去發現和恢複這種定力,而不是創造。爲什麽我們總是覺得入定那樣難?那是因爲我們首先觀念錯了,我們總認爲定力是練出來的,同時又采用壹種自虐式的方法來試圖練出這種定力。
我們平時習慣于運用這個身體,同時,我們的心總在攀緣,不能自主,就像壹匹沒有馴服的烈馬。初學佛的朋友是怎樣馴服這匹烈馬的?他們往往是找來壹個樁子,把這匹馬拴在樁子上,馬不聽話就去打它,總認爲能把它打得服服帖帖。很快他就會發現這種自虐式訓練基本沒什麽意義,或者他偶爾能入定,但卻無法每次都能輕松入定,入定對他來說不是壹種享受,而是壹種煎熬。久而久之,他甚至懼怕入定。
怎樣才能輕松入定並享受這種入定的快樂呢?要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要把握壹個原則,那就是因勢利導。
心,習慣于攀緣,那就先找壹個所緣。所緣有動靜兩種。靜的所緣如念佛號、持咒等;動的所緣如觀慢動作。靜的所緣就像那個栓馬樁,狂野的心壹下子被拴在那裏,會很不適宜,會很難受的,會強烈反抗的。
所以我們要先選擇壹個動態的所緣,先陪著這匹野馬奔跑,邊跑邊撫摸它,用柔軟語安慰它,慢慢地它就和妳建立了感情,聽妳話了。我們的心就是這樣。我們持續地用柔軟心觀慢動作,比如觀寫毛筆字、觀畫畫、觀拜佛、觀打掃佛堂、觀吃飯、觀太極拳等等,都可以,關鍵是用柔軟心,而且要越慢越好。
身體怎麽辦?上面說過我們習慣于運用這個身體,如果壹下子讓它靜下來,妳會很不適宜的,那就讓它動吧。因爲手與心最相應,所以盡量只讓手動,比如壹邊心裏觀寫字,手也壹邊輔助著空寫。注意要以心的觀想爲主,手動僅僅只是隨緣輔助,動的幅度越小越好,越慢越好,要專注,要著力于觀想心是怎樣指揮手動的。
就這樣,經過壹段時間,妳會發現心漸漸地靜下來了,不再狂野了。這時候妳會自然而然覺得手動是壹種累贅,妳會自然地放棄手動,僅僅只在心裏觀想。又經過壹段時間,妳會發現觀想這些所緣也是壹種負擔,妳會自然而然的放棄所緣。就這樣,妳入于定中了。得定就是這樣容易,大道自然,水到渠成,不需刻意造作。
得定並不是學佛人的目的,開悟才是根本,定僅僅只是開悟的舟筏。通過上面的努力,妳得定了,應該說是妳恢複了原來就有的定力,妳會發現妳可以靜靜地觀念頭的生滅,就像看天上的白雲來來去去那樣,再也不會隨念頭跑了。
妳可以輕而易舉地放下念頭,念頭是念頭,妳是妳。就這樣,持續不斷地放下念頭,同時不斷地升起大悲心,漸漸地念頭再也不出現了,妳的心就安住在那裏,那樣清醒,那樣美好,那樣靈敏,沒有了時間,沒有了身體,然而整個山河大地都是妳的身體。這就是妳的本來面目,就是常樂我淨的如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