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解脫與觀心常見的幾種錯誤
清涼月
佛陀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上說:能觀心者,究竟解脫。
為什麼不向外求呢?佛陀通過自己的實證,發現心外世界皆是夢幻泡影。這一點和現代科學相合。愛因斯坦通過公式推導出:物質、時間、空間是人們的錯覺。既然心外萬物皆是空幻,當然向外求就毫無意義了。因此,真正的學佛人要嚴格遵照佛陀教誨,通過觀心獲得根本解脫。認識到佛學是心地法門,是研究心理狀態的學問,這是學佛的關鍵。
佛陀教給我們觀心法門,學佛人也的的確確在認真觀心,但由於種種原因,在觀心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錯誤,較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種:
1、誤把觀緣作觀心。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初學佛的人身上。由於剛接觸佛教,瞭解到我們的心散亂,因而認為培養專注力就是觀心,所以就把心專注於所緣境上。這其實是觀事,是觀景,而不是觀心。觀心是向內觀,而不是向外看。
2、將心滅心。這些人通過對經典的初步學習,知道我們的痛苦是妄心、是念頭用事的結果,但因為對理論瞭解得不夠透徹,所以認為只要滅掉念頭就可以得到解脫了。又因為用心過猛過死,把思想壓得死死的,往往也能達到不起念頭的無思維狀態。這種現象在學佛的居士中非常常見。比如他們常說:要做活死人。好像對任何事不思不想就是修行。《六祖壇經》裡面的臥輪禪師就是一個例子,他說“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就是鮮明的寫照。
以上兩種情況正好可以做一個比較。第一種情況,因為過分專注於所緣,用心過死,會出現大師們說的那種“死水不藏龍”的境界,那是一種清明的境界,如果沒有外緣破壞這種清明,往往無法開悟。第二種則恰恰相反,由於心無所緣,灰心滅智,結果往往墮入細昏沉,死後入畜生道或成為人間傻子。從表像上來看,第一種情況下,修行者下座後精力充沛,目光如炬但不靈活,行住坐臥都心在所緣,對其他事情心不在焉。第二種情況下,修行者下座後身體沉困,昏昏欲睡,目光呆滯,注意力不集中,神情漠然,對任何事情都很淡漠。這種人在今天的學佛人中非常多見,你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們終日傻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效率不高,甚至有答非所問的現象。這種人容易內向自卑,學佛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逃避。
3、將心求心。這種人學佛已經有一定基礎,知道應該斷念頭,同時也踏踏實實在實修實證,但在斷念頭的時候總希望不要起念頭,因而無意間產生了一種追求“靜”這種念頭。由於執著的追求“靜”,也能使其他念頭不起,產生一種清明的境界,使人精力充沛,精神愉悅,此外,由於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開天目,他很輕易地就能看到非常美好的自然風光,那是人間任何美景都無法比的。由於經常處於這種境界,他的氣質往往超凡脫俗,別人讚歎他,他也會因此而沉醉其中,認為這就是開悟了,其實這是一種“靜妄”,這種人死後就往生到這種境界,雖然很美好,但無限風光只有他一個人在欣賞。
4、將心待心。這種人也的確在實修實證,而且有一定功夫,他能清楚地看到念頭和念頭之間的距離,但由於過分執著於斷念頭,因此緊盯著念頭的生起,就像貓捉老鼠,總在等著念頭升起,以便再一次放下。由於這種執著的等待心的存在,使得念頭總也除不完,雖然他功夫做得很好,甚至能使念頭之間的距離能延長到幾十分鐘、幾個小時……,但令他苦惱的是念頭怎麼也不會完。這種人離證入如來藏僅有一步之遙,是非常了不起的。在小乘人中,這種情況比較多見。
不正確的觀心大概有這幾種,那麼,什麼是正確的觀心呢?正確的觀心要始終立足於大悲心,因為這是我們真心的體。他始終住於自己的大悲心,當念頭出來時他用大悲心輕輕放下,不隨念頭跑,繼續培養大悲心。當念頭越來越少,由於大悲心的深厚,使他能發起“無我”心,由於“無我”心的發起,念頭再也不出現了,他終於證入如來藏,獲得了根本解脫。他從此明白了什麼是“無我”,什麼是“心動”,什麼是“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什麼是“煩惱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