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在觀呼吸中如果不自己用力控制小腹的話很難做到呼吸深長,怎麼辦?**
清涼月老師*答:**
觀呼吸是佛教實證中的一個基本方法,我們為什麼要觀呼吸呢?這是因為我們實證的目的是證入更為高級的思維狀態,而高級思維狀態都是“[[潛意識專注]]”狀態,因此為了證入“[[潛意識專注]]”,我們必須認識和掌握潛意識運作規律,為此我們選擇呼吸這種潛意識現象進行觀察。由此可見,觀呼吸的目的是通過觀察呼吸這種潛意識現象而認識和掌握[[潛意識]]運作規律,最終證入“潛意識專注”狀態。
呼吸是身體的一種運動現象,這種運動現象是身體諸多組織器官和肌肉群共同參與的一種綜合運動現象;另一方面由於呼吸不僅受潛意識主導,而且也受意識干擾,比如我們在情緒激動時呼吸會出現顯著變化等,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以看出,人體組織器官和肌肉群對呼吸的影響,有的與潛意識緊密關聯,有的則受意識影響較大。
人體軀幹以橫膈肌為界分為胸部和腹部,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當我們情緒激動時呼吸會變得表淺,這時候胸部運動尤其明顯,與之相反,在深沉的靜中,腹部運動在呼吸中發揮顯著作用。情緒激動時意識非常活躍,而在深沉的靜中,潛意識佔據主導位置,很顯然橫膈肌以上部位在呼吸中的作用與意識關聯較大,而腹部在呼吸中的作用則和潛意識緊密關聯。以胸部為主導的呼吸我們通常稱之為胸式呼吸,這種呼吸以肋骨和胸骨的活動為主,而以腹部為主導的呼吸我們通常稱之為腹式呼吸,這種呼吸以膈肌運動為主。我們實證的目的是證入高級思維狀態的潛意識專注,因此觀腹部在呼吸中的運動情況更有利於認識和掌握潛意識運作規律。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證中必須首先進入深沉的靜中,然後再觀腹部在呼吸中的運動變化情況,而不能在意識非常活躍的時候就馬上觀呼吸。
然而有的人不瞭解觀呼吸的基本原理,也不瞭解呼吸與意識和潛意識的關聯性,因此他們總是經驗主義地想當然地在意識還很活躍的時候就馬上觀呼吸。在這種情況下,意識必然干擾潛意識,導致呼吸無法正常進行,從而使觀呼吸出現很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人們發明了數呼吸或故意加大腹部的起伏幅度等方法。如果對這些方法進行深入分析,我們將不難發現這些方法具有以下兩種作用:
催眠作用:數呼吸等能夠通過數數這種機械重複運動達到催眠作用,使我們逐漸進入潛意識狀態,這種方法也是催眠師經常用的一種方法。
改造觀察物件,使之具有吸引力:由於意識對新奇的以及變化顯著的運動現象比較感興趣,因此加大腹部起伏等方法能夠適應意識的這種需求,使之儘快形成專注。意識只要能夠對呼吸形成專注,就能逐漸與潛意識融合而形成潛意識專注。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方法都是首先對意識進行改造,使之無法干擾潛意識,然後再進一步通過觀呼吸進行實證。
這就告訴我們,在觀呼吸中我們要麼首先進入潛意識狀態,然後再觀呼吸,要麼首先改造意識,然後再觀呼吸。這兩種方法前者符合實證原理,是一種正確的方法.科學的方法,後者則是一種糾錯的方法。無論是科學的方法還是糾錯的方法,我們都要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在任何狀態下都能夠進行實證,從而使實證和生活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