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物質

認識物質

清涼月

就推理來說,佛陀以一個毫毛來舉例說明。我們把這個毫毛一段一段地分截,一直這樣無限地分下去,直到不能再分,那麼作為物質的這個毫毛現在是有還是無?如果是有,那麼應當能繼續分下去,但現在已經不能再分,由此看來是無了,這就出現一個問題,多少個“無”才能累積成一個“有”呢?很顯然,“無”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累積出一個“有”。看來物質是虛無的了。但這個毫毛畢竟是你肉眼所親眼看到的,它怎麼能是“無”呢?

就實證來說,任何一門科學,如果僅僅建立在推理的基礎上,那它就僅僅只是假說,而不能叫做科學。佛教也是這樣,佛教在物質這個問題上,也並不滿足於推理,而是通過佛陀和其弟子們的實證,通過嚴格的、可重複的實驗驗證,從而證明物質的確如幻,物質無非是人們的一種幻覺。這種驗證就是禪定和建立在禪定基礎上的證悟。在這種甚深禪定下對物質的觀察和對如來藏的實證,確保了佛教對物質的認識是科學的,並因此而經得起現代和未來科學的驗證。

我們對任何一個物質世界的任何一個物質體的使用,也即你想進入任何一個物質世界,你想使用這個世界的一個物質體,你就必須基於心物一體的原理去使用。除了這個方法,別無其他。比如你想進入天道的境界,你就必須先和天道的物質境界相應。先是相應於那個整體的物質境界,比如說天道有光,我們就通過這種觀光,彌散的光或者光團,先見光,然後證入那個世界。也就是你先和那個整體的世界達到心物一體,和它的某一個特徵保持心物一體,與它的特徵相應,通過相應達到心物一體。達到心物一體之後,再去使用其中一個物質。

怎樣使用那個物質?也同樣是和它心物一體。就像我們進入現在這個世界,當你想以路邊的大樹做為你的身體,你同樣與那棵樹保持心物一體。就像我們使用自己現在這個身體、這個肉體一樣,你也是和它保持心物一體,然後你才能使用它。如果你無法和現在的身體保持心物一體,你將不可能使用它。這個是我們一定要瞭解的。

就像與鬼道的活動,必須是和鬼道相應才行。怎樣才能和鬼道相應?鬼道都是細昏沉,都是一個連續性的昏沉,專注力達不到,也就光感達不到,迷迷糊糊的,相續性思維。比如我們在走神的時候,腦子不停的想。所以在打坐過程中墮入走神,墮入細昏沉,這不屬於入定的。入定哪有這樣的境界?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入定?什麼是走神?所以在打坐的過程中就出現這樣的問題。然後就怪罪自己是打坐練出的問題,是入定得來的問題,入定出現危險了。不入定就沒有危險嗎?我們現在哪個人不生活在危險中?不生活在生死海中?

這就反映了一個問題,以往的修行,以往的打坐,我們往往都是依靠經驗主義去實證的。對於理論根本就不了解,所以實證沒有準確性和科學性,就沒有把握,東聽一句,西聽一句,以訛傳訛,盲目跟隨。法尊大師說過一句話:“佛教界存在著理論上的混沌性,整體上的昏昏噩噩”。一片茫然,這是目前是非常普遍的狀況。所以,還需要加強理論學習,對這些問題才能夠一目了然地分析,也才能夠清清楚楚的知道該怎樣解決。然後再去實證,這樣才有準確性和把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