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月老師再談入定(一)

· 證悟之路--欲界定

初學實證的人往往很嚮往入定,同時又很害怕入定,因為入定對他來說是一件很艱難甚至很痛苦的事。最近有人一再要求我再談談入定問題,其實在以往的文章中已經就這個問題說了很多,不過既然朋友們下達了任務,我就再囉嗦幾句。

學佛的目的是為了證入如來藏,從而擺脫輪回。我們大多數人還沒證到實相,並不知道真心是怎麼回事,心總是像野馬一樣不停地賓士,因此,首要的工作就是必須把這匹野馬拴在拴馬樁上,讓心定下來,要不然是不可能證得無上佛道的。

這個拴馬樁就是我們常說的所緣,我們選擇的所緣應該具有兩個特徵:

一、能夠引發我們的專注力

禪定說到底無非就是持續的專注力,因此,所緣只要能引發我們的專注力,那就是一個很好的所緣。比如,南傳佛教的大師往往會鼓勵初學佛人以腿痛作為所緣。腿痛,對每一個初學禪定的人來說,都是必須經過的一個環節。那種難以忍受的疼痛,能讓你不得不高度關注這種痛,使你無法分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所緣。再比如心習慣於動,那就找一個動作作為所緣,讓心安住在這個重複的動作上,你可以觀打太極拳、觀吃飯、觀禮佛等等。

二、能夠讓我們升起柔軟心

因為柔軟心是如來藏向心力,能夠讓我們心不散亂而生定,所以我們選擇的所緣要有能升起柔軟心的特點。為什麼不說升起大悲心?因為大悲心只有如來藏有,在沒有證入如來藏真心之前是不可能知道什麼是大悲心的。

在選擇所緣的時候,要先客觀地分析一下自己的散亂心是重還是輕。如果重,那就儘量選擇動態的所緣,因為動態的所緣比較容易讓你專注。如果散亂心比較輕,那就選擇靜態的所緣,比如持咒、念佛、觀蓮花等等。

我們這些凡人,尤其是居士,生活節奏很快,散亂心輕的人很少,但也有,比如射擊運動員、畫家、書法家等等,大多數人就不行了,散亂心比較重,因此,儘量選擇一個對心有吸引力的所緣。這也是入定的一個關鍵。

broken image

在這上述工作完成後,還要注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時時注意培養自己對學佛的興趣。為什麼呢?因為初學禪定是一件非常枯燥無味的事情。它會消耗盡你剛開始時的萬丈雄心,讓你往往有點兒灰心喪氣,甚至膽怯。要知道這種灰心喪氣和膽怯是入定的障道因緣,它會極大地妨礙你入定。

剛開始學習禪定我們還要突破腿痛等身體的不適,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如果沒有興趣,就不可能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如果沒有毅力,是不可能突破身體這一關的,身體的不適使我們會有一種厭惡靜坐的“厭坐”心理。

而當我們突破了身體這一關,許多人往往會有一種喜歡坐的“樂坐”覺受,他會像上癮了一樣總喜歡去坐。但要克服前面的“厭坐”,沒有毅力是不行的。因此要時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興趣。你可以多看一些大德高僧們的傳記,甚至一些佛教電影、佛教歌曲等等,都可以。嚴格說來,這在閉關練習禪定來說是不允許的,但在居士練禪定來說是未嘗不可的,因為興趣能很好的克服不良影響。

每一坐能不能有很好的效果,能不能得定,對於初學者來說,坐前是不是很有興趣和坐中是不是有堅韌不拔的毅力,這兩點往往是關鍵中的關鍵,許多人的失敗往往就是敗在這兩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