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在深山,而在覺知—打坐成功的心法要訣

清凉月

· 正知正見,揭秘答疑--實證答疑

問:白天是否應該遠離壹些不良環境呢?

清涼月老師:首先有壹點,就是應當知道壹點就是,任何過來人也是在生活中的,包括釋迦摩尼也是這樣,都是在生活中的。境界沒有好壞,關鍵是自心的問題,自心是不是經常處于:首先第壹是處于覺知狀態,如果妳專門爲了實證,處于這樣的狀態。隨時知道心在幹什麽, 第壹步知道心在幹什麽,而不是心跟著跑。只要妳能做到這壹點,那麽對實證是很有幫助的。這也是壹個專業實證人員所必須做到的壹步。

所以不在于遠離壹些不良的環境,而在于心是不是能夠經常的覺知,即使妳遠離壹些不良的環境,遠離這個世界,坐到深山裏面,但心照樣會處于壹種意識流的狀態, 只要妳把握的不好, 妳坐到深山也不起任何作用的。爲什麽?因爲咱們所有的人都曾經墮入過鬼道的,都曾經壹個人處在壹種靜的境界, 因爲喜歡靜的人,死後就是墮入壹種靜的境界,那個境界非常的美好,但只有壹個人,只有他壹個人, 那麽這些境界同樣可以遠離所謂的不良的環境, 遠離社會等等,但是呢他照樣不是咱們需要的。

所以境界不存在遠離不遠離的,而在于能不能覺知, 能不能准確的按照經典的要求去進行,也就是說,經典的四念處咱們是不是做到了,咱們在,咱們幾乎所有學佛人,都不是從基礎做起的,都是道聽途說壹點然後開始實證的,而不是像釋迦摩尼時期壹樣,他是從壹年級做起的壹步壹步來的。

咱們都不是這樣的,咱們都是有的是壹下子就接觸到了最高的那種層次。聽到壹點開始猜測、猜測然後照貓畫虎的做。釋迦摩尼時期不是這樣的,就是嚴格的按照基礎壹年級做起壹步壹步,壹步壹步的進行,從那些壹年級的課程做起?四念處,從四念處做起。這樣呢從四念處做起他就有壹個好處,知道生活中該怎麽做,因爲四念處就是生活中的佛法,就是怎樣應對生活的,在生活中應該怎樣去管理自己的心,四念處就練這個的。

所以就是因爲咱們沒有這樣的基礎,所以很多人在遇到白天的境界的時候就壹派茫然不知該怎麽做。于是采用的壹種方法就是埋怨社會,回避社會,回避環境等等。其實是,咱們以前聽過的就是大師們說的那種,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將來大家會證到這個過程這個階段的。

四念處咱們現在談壹下四念處,四念處其實根本上沒有四念處這回事,沒有壹個人教當時確實有壹個四念處,特別的四念處,而是四念處是壹種比較,是通過我們這種意的相續性狀態和定中的人進行比較, 然後才發現四念處這回事。壹個經常入定的人他知道心該怎樣做,心怎樣關注自己的心,那麽在生活中他表現的和壹般人都不壹樣。壹般人是隨著這種境界跑的, 而他隨時能管理好自己的心的,他隨時知道該怎麽做的,所以他就能夠,人們就把他的這種狀態呢,起了個名字叫四念處,四念處得來,就是那個經常入定的人他的行爲,所作所爲, 這就是四念處他的由來。

並不是說某壹個人釋迦牟尼憑空的發明了壹個四念處,不是這樣的,那麽咱們說這句話的根本目的是什麽呢?就是妳想真正的練好四念處,妳就必須打坐,經常打坐,而且能達到壹定的狀態,尤其妳能夠接近入靜或者入定,那麽這時候妳才能真正的做好四念處,要不然妳的四念處壹定是照貓畫虎的,似像非像,似是非是的。

所以就是我們學習四念處的時候,壹邊要做到,首先做到形似,然後做到神似,妳想真正做到神似,那就是壹定要經常的打坐,讓自己能夠達到壹定的狀態,這樣才能夠真正的達到四念處。所以就是我們在,我們很多人聽說過四念處,而且也確實按四念處去做過,然後有時候做的不好,不好就是僅僅做了四念處, 沒有真正的進行過打坐,這個也是無法真正的學好四念處的,無法真正學好四念處也就不可能爲實證打下基礎。